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旅游攻略

仪陇客家婚俗:出嫁前哭嫁12天

央视《客家足迹行》栏目组赴仪陇县拍摄客家人婚俗,选定乐兴乡取材。《客家足迹行》播出后,透过看似烦琐的程序,人们看到了原汁原味的当地客家人婚庆礼仪。
  客家人婚俗与川北婚俗相比,究竟有何区别?融入当地政治、经济、社会生活数百年的这些客家人,其婚俗为何至今保持独特?
  乐兴乡:客家人婚俗保留原味
  15年前,记者曾赴仪陇采访客家人,后写出《仪陇客家人探秘》,由此,当地客家人的情况被首次披露。当年记者采访客家人时,采访地就在乐兴乡。
  “小雪”后第五天上午,记者再赴乐兴乡。“乐兴乡10152人中,客家人占到90%!”乐兴乡文化站站长易守春说,这个比例高出仪陇县客家人聚集区任何一个乡镇。乐兴乡属于仪陇县中心,它的周边分别是武棚、大风、丁字桥、凤仪等乡镇。以乐兴乡为中心,仪陇县的客家人从这里辐射,分布于周边的20多个乡镇,总人数约30多万。
  当年记者到乐兴乡探究仪陇客家人时,乐兴乡场全系瓦房建筑,其中最具特色的是房檐十分宽敞,街两边的民房房檐伸到街中间,只留下一个窄窄的过道,此情形下的街道实为排水道,宽敞的房檐则成为不见天的街道。
  当地人介绍,逢场天当地人赶场,将农产品放在房檐下进行交易。“不怕日晒雨淋。”易守春认为,这可能是客家人的聪明之处。“当时央视《客家足迹行》摄制组之所以选点乐兴拍片,就在于这里的客家人婚俗还保留着原味。”
  夏玉芳:最年长的客家婚俗传人
  家住乐兴场半边街的夏玉芳,今年85岁,眼不花耳不聋,记忆力很好。提及客家人婚俗,夏玉芳如数家珍:哭嫁、迎亲、拜堂、拜客、水席。
  夏玉芳系乐兴乡夏家沟村人,她和全村的村民一道,全是客家人。而令人多少有些不解的是,夏玉芳对客家话显得十分生疏。“我小时候对客家话不感兴趣,常常跟着小伙伴们说当地的话,久而久之,客家话反而说不来了。”16岁那年,夏玉芳出嫁,她的丈夫也是客家人。婚后的夏玉芳育4儿1女。
  不善说客家话,但客家人的婚俗,夏玉芳却烂熟于心。
  坐在自家房门前宽宽的房檐下,夏玉芳向记者细细道上客家人的婚俗:客家人的婚俗,主要体现在女方。出嫁前半个月,女方的父母下给女儿的首要任务,就是“哭嫁”。所谓“哭嫁”就是边哭边唱。曲调是固定的,而唱词却不一定。
“我娘当门深堰塘,伤伤心心离爹娘……原说带我二十大,你才带我十七八……”
  夏玉芳唱罢一曲,称这就是“哭嫁”女一般所唱的唱词。“出嫁前一般要哭12天,连哭带唱集中在这12天的一早一晚。”夏玉芳说,虽然唱词可以临时填,但曲调却不能变。
  出嫁这天一早,男方的迎亲队伍就直奔女方家。此时,女方组成的送亲队伍中,送亲的成员包括女方家的姐姐、伯娘、嫂嫂。出嫁女当天乘坐两人抬的轿子,自家兄弟则步行护轿。送亲的3人则坐两人的抬滑竿。
  新娘子当天出娘家门时,穿戴不一定十分讲究。到了男方家与对方拜堂后,新娘子这才进屋,换上娘家人一道前往时准备的新衣裙,新衣裙一般为花色。
  行礼:整个过程重视每个细节
  与夏玉芳相邻居住的郑秀群老人,今年同样85岁。在乐兴场,她与夏玉芳一道,被人们视为客家人婚俗的资深传手。
  郑秀群的客家话说得十分流利,她告诉记者,在客家话中,阿拉伯数字从1到10的发音,依次为“以、你、禅、戏、嗯、罗、起、吧、秋、席”。
      “嫁女时,女方家送亲前,会让厨师捉一只公鸡,将鸡冠上的一角剪掉,然后将渗出的鸡血滴在一装有水的碗里。”郑秀群说,如果血在水里凝成一团不散,则预示着这桩婚姻美满。反之,则是不祥的预兆。
  郑秀群介绍,顺着这一习俗,在送亲途中,轿顶振落、轿杆撞断,则预示婚姻会经受波折。拜堂时,堂屋里会摆上两只红烛,左边一只代表男方,右边一只代表女方。在当地客家人眼中,客家子弟的婚姻美满与否,在婚礼上就有预兆。他们特别看中拜堂时红烛燃烧的结果,一般认为,先燃完的一方,预示着将先离世。因此,在每对新人结婚时,各种细节都十分注重,生怕有任何闪失。
  结婚第二天,女方即要回门,也即我们川北一带所说的回娘家。回娘家时,娘家的哥哥会用滑竿抬妹妹,而男方家则要抬一空滑竿陪同。待新娘子回娘家时间满后回婆家,这乘滑竿便用来抬新娘子。在婆家呆上10天后,新娘子还要再回趟娘家,之后,女方回娘家则因事而定。
  传承:客家人的婚俗面临失传危机
  行走乐兴场,两边的客家建筑大都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钢筋水泥楼式现代建筑。
  “如今的乐兴,能体现客家人文化的建筑,就数半边街那点点了。”据易守春介绍,随着场镇改造的脚步,客家人聚集的乐兴场,已很难看到客家建筑了。
  虽然如此,当地的客家人对自己祖祖辈辈居住的这里,依然怀有一份说不清的感情。“这个天井只供接雨水用,雨后这些水会一点点地浸光。”居住在半边街的郑云明指着自家屋里院坝的水坑说。
  郑云明居住的老房子,院坝很小,整个院坝实际上就是1米多见方的水池。水池中的水是雨水落下来的。水池上方,是一个屋檐构成的圆圆的洞,中午时分,初冬的懒阳从洞口射下,在暗黑的庭院里形成一束亮光。“前不久,南充一群摄影爱好者,在这里寻找拍摄素材,足足折腾了3个小时。”郑云明说。
  据《仪陇县志》载,明太祖洪武年间,广东乳源一带的客家人,随着湖广填川的人流,部分迁徙至仪陇,并以乐兴为中心定居。据此,客家人迁徙仪陇至今,已有400年历史。生活在当地人包围中,仪陇客家人为何能将自己独特的婚俗保留至今呢?
  “宁卖祖宗田,莫卖祖宗言。”当地客家人、八村村民黄永和说,这一祖训也包括婚俗在内。
  然而,毕竟时代在前进。随着交通的改善、信息的涌入,以及外出务工,当地客家人与世相对隔绝的状况如今已成为历史。“现在不少客家人后代结婚时,已不使用客家人的婚俗。”易守春说,客家人的婚俗以及客家话面临失传的危机。
  “我们准备将夏玉芳列为客家婚俗的传承人,让她传、帮、带,培养接班人。”易守春说,目前,乐兴小学9个年级,每个班每周都要开设一堂客家话课,为的是不让客家话失传。
  哭嫁唱词

“我娘当门深堰塘,伤伤心心离爹娘;

白天离娘当无坐,夜晚离娘归绣房;

娘坐板凳女坐床,娘娘母母谈家常;

四样家常你先说,且莫谈我女离娘;

新修房儿四合头,我娘当门栽石榴;

也有石榴开白花,也有我娘说白话;

原说带我二十大,你才带我十七八。”



打印 收藏

发表评论:

还能输入200字 |

评论列表:


主管单位:朱德故居管理局

主办单位:朱德同志故居纪念馆 朱德铜像纪念园管理所 蜀ICP备1202351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