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旅游攻略

仪陇客家婚礼规矩多 让人回味无穷

 

   仪陇县的人口构成中,有30万客家人。仪陇客家人的婚礼至今保留着一些独特的习俗。3月的一天,记者去客家人聚居的仪陇县乐兴乡吃酒,再次见证了客家婚礼。

   客家人结婚,依然按照传统的“说亲、送定、报日子和送聘金、‘盘’(置办之意)嫁妆、接亲送亲、拜堂与喝交杯酒”程序。当男女双方或双方的父母有一方看中了另一方或另一家时,首先要找一个中介来撮合,这个中介就是媒婆。由媒婆在两家人之间进行沟通,如果双方都愿意,就由媒婆选定一个吉日,让女方到男方去“看人户”,也就是相亲,一般有媒婆引路,女方母亲作领队,相亲的女孩子及她的姑舅为成员,浩浩荡荡来到男家,重点看房子、家境以及男孩子本身,如果满意,离开时,要收下男方的红包或礼物,并由媒婆约定在某一个逢场的日子,由男女双方的父母分别带上各自的孩子(也有男女单独去的),上街去为女方买东西,一般是冬夏衣服各一套。

 

   经过一定时日的接触,双方都已达成要结为夫妻的共识后,男方应提一只鸡,也就是“开口鸡”,向女方进行暗示性表白。接着就要“报日子,送聘金”,所谓报日子,就是把男女双方的出生年月、时辰拿来合八字,仪陇客家人也叫这个程序为“开庚”或“合八字”。

   装在红封套内的“八字”要放在男方堂屋的祖宗牌位下,让“居住”在家中的历代先祖进行考察,在预定的时间内,男女双方家庭均平安无事,就表明这是“天作之合”。

   过了“八字”关,男方要根据女方的要求送聘金,至此,男方的女婿地位、男女两家的亲家关系就基本确立。女方收下聘金,就要着手“盘”嫁妆。接下来就是婚礼,日期是在双方出生日期的基础上推算出来的良辰吉日。

   婚礼分为两天进行,头天叫“支客”,第二天叫“正酒”。“支客”的晚上,女方家宾客云集,筵席之前,要由一个丈夫健康的女长者为新娘“开脸”,即用火灰涂脸,用丝线绞断新娘脸上的“苦毛子”,寓意新娘婚后苦根断绝,幸福美满。然后,要祭祀祖先,方可开宴。

 

   筵席之后,新娘要在堂屋里设“歌堂”进行“哭早”,由同村未婚女性好友相伴。所谓“哭早”,也叫坐歌堂,或哭嫁,就是新娘在出嫁前夜,在自己家里以“哭”的方式来表达对父母的眷恋之情,对过门以后的生活感到惶恐。有真哭的,也有象征性履行仪式的。越是哭得长久和动容,越是能引起宾朋的好感。哭诉的歌词有一定的格式,韵律基本是固定的,凄婉动人,催人泪下。

   第二天,由新郎领队,抬上花轿,敲锣打鼓,拿着抬嫁妆的抬扛浩浩荡荡到女方家去接亲。仪陇客家女出嫁时,忌带走娘家的泥土。出嫁前,必须换上新鞋,由父亲或兄弟或亲戚背到祠堂辞别祖宗,鞋不沾土上轿。此外,新娘要外套一件“露水衣”,打一把伞,寓意新娘一上轿,就是别人家的人了,不再承娘家的恩惠。

   时辰一到,新娘上轿,门前鞭炮齐鸣,一声“起轿”,出亲开始。出亲队伍到达男家后,主厨在鞭炮大作之际,要在托盘上放一碗米,一面念念有词,一面抓起盘中的米四处撒打。然后操刀,割破一只我雄鸡的喉咙,以鸡血环洒花轿四周后,再洒到新房门前,然后,从鸡头上扯几片羽毛,贴在新房门楣上。此时,轿子才能落地。男方要给新娘的“押轿官”红包,“押轿官”点了头,掀开轿帘,新娘下轿,然后步入堂屋,一拜天地,二拜祖宗,三拜父母,夫妻对拜后,男方父母要给一对新人“授米碗”和红包。新娘进洞房后,新郎的母亲要在新娘坐下之前,为新娘脱下“露水衣”。据说,如果新娘一旦穿着“露水衣”坐下,以后婆媳关系难以融洽。

  在男方家,举办“正酒”最为隆重,也就是俗称的“喜酒”。在喝喜酒时,女方到男家的客人叫“大客”;男方要在门前放鞭炮迎接,“大客”未到,不能开席。婚宴开始后,新郎新娘要挨桌递烟给糖,无论什么都要成双。宾客按长幼入席,厅堂左上为首席,右为次,上坐老人,下为陪客。筵席的桌数必须是双数,先上茶点,再上菜肴。每席的碗碟也是双数,一般为12个,宾客用餐时,忌打破杯碗器皿。

   吃过午饭后,新郎要陪同新娘回娘家,谓之“回门”,天黑之前一定要赶回男方家,因为有洞房花烛夜等着。

   闹洞房的习俗花样百出,通常由木匠和当地有声望的女性主持,他或她一面安装床板、铺床单,一面和围观的人笑闹。铺好床后,则由老人和孩子前去闹房。客家有经验的闹房者,往往能够触景生情,随手拿起一物,即能编成押韵的顺口溜。洞房撒满了枣子、花生,寓意早生贵子。第二天,新娘要起个大早,为公婆端茶、端洗脸水,以示孝敬公婆。




打印 收藏

发表评论:

还能输入200字 |

评论列表:


主管单位:朱德故居管理局

主办单位:朱德同志故居纪念馆 朱德铜像纪念园管理所 蜀ICP备1202351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