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景区资讯景区动态

朱德故里丁氏庄园——被遗忘的客家人聚落

    丁氏庄园位于四川省仪陇县马鞍镇琳琅山南面轿顶山下,属于朱德故里景区,当地老百姓叫“丁氏地主庄园”、“丁家大院”。

丁氏家族到底有多壕?

    丁氏庄园是清末民初当地首富——客家后裔丁邱南、丁邱毓、丁邱玉、丁邱珍四兄弟主持修建的一处豪华庄园,占地面积达6800平方米,建筑面积为3800平方米,集居住与防卫为一体,规模宏大,闻名川北,在民国时期号称“川北第一庄”。客学专家称其为“最后的孤独”,因为这样完整地走进现代人视野的客家民居,特别是仪陇客家民居已屈指可数,又因其保存完整,堪称川北客家民俗博物馆。

    清康熙十年(公元1671年)左右,丁氏祖先从广东韶州府(韶关)乳源县移居重庆府合川县二甲康沟。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初,移居仪陇县南阳轿顶山下居住。经过150多年的经营,至光绪年间,丁氏家庭通过雇工、出租土地,使家产逐日丰盈,田地竟达2500多亩,山林7000多亩,常年佃户450余家,年雇长、短工40多人,丫环、保姆、佣人齐全,年平均收租谷1300多担,收佃钱1000多吊。家中还开办煮酒、制糖作坊和织布庄,并在马鞍场设钱庄、药房,成了川北民间巨富之一。

历时三朝20个春秋方建成

    清代末年,丁氏兄弟为了家族安全,策划将先祖代代遗传下来的家资,用于筹筑一座客家风格的豪华、坚固、气派、宏大的庄园。全族上下动手,精心选址,积极备料,又从仪陇县马鞍、龙凤场和蓬州(今蓬安县),专门雇请技术高超的建筑大师领班负责施工。工程从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开始规划设计,1908年破土动工,到民国十一年(1922年)庄园主体工程初步告竣,接着又用了三年时间作细致装修,直到民国十四年(1925年)全部落成,历经清光绪、宣统、民国三个时期,二十个春秋。

精巧的防务设计

    防务设计是我国传统建筑的重要内容,丁氏庄园对此可以说做到了极致。庄园背后靠山,前面用条石筑有一道5米多高的堡坎,坎下是一条类似护城河的“月”字形的水塘,长60多米、宽10多米、深3米。若要前后攻击进入几乎不可能。整个庄园仅有左边有路和门进入,但就在这左边小四合院外,还有一个院子,院子北面建有一个看似两层实则四层的碉楼,碉楼四面均设有枪眼,院子的其他几面则是高大的院墙阻挡,唯一的通道就在这碉楼枪眼的监视下。

    院坝正中即是大院大门,门由石条拱砌,两边几个外窗。正大门上石刻的对联为“礼乐诗书是传家至宝,精神道德为宴尔金丹”,横批是“耕读传家”。从大院的建筑气势看,这道主大门略显小气,却正好印证了客家民居集居住与防护为一体的谨慎建筑风格,映射出客家人流寓仪陇后,经历了与土著人对峙和自我封闭阶段的记录,同时也是客家人在异乡获得生存安全的心理需要的表现。

    据说,丁家当时曾在碉楼上配置土大炮两门,罐子炮两门,还购置有步枪30支,抬枪4支,刀矛150多件,常年豢养家丁30多人,数十年中没有受过侵犯。登上碉楼向外观察发现,凡是要想接近庄园入口的各个角度,均在枪眼的射击范围之内。即使有人避开枪林弹雨闯进了大院,但院内的108间房屋间间相通,关上门则个个独立,不熟悉的人无异于钻入一个迷魂阵,成为丁家的瓮中之鳖。1943年前后,长期啸聚于仪陇及其附近的土匪约200余人瞄上了丁家,在琳琅山昼伏夜潜达三月之久,运用各种手段侦探,终因不能摸清丁家内情,而未敢轻易动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丁氏庄园回归人民政府。2002年12月,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丁氏庄园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3月5日,国务院公布丁氏庄园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打印 收藏

发表评论:

还能输入200字 |

评论列表:


主管单位:朱德故居管理局

主办单位:朱德同志故居纪念馆 朱德铜像纪念园管理所 蜀ICP备1202351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