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景区资讯景区动态

【朱德诗词】石公石婆

石公石婆①
屹立千年共白头,几经沧海历春秋②。
狂风飒飒无心动,细雨霏霏助泪流。
似悯苍生遭战劫,谁怜二老守荒丘。
青山绿水长相伴,难解胸怀万斛忧③。

【注释】
    ①石公、石婆:四川省泸州市泸县涂场乡的巨石,其形态酷像一对年迈的公公、婆婆。
    ②沧海:沧海桑田的省称,意喻世事变化极大。
    ③斛:古代的一种量器,也是容量单位,十斗为一斛,南宋末年改为五斗为一斛。《三国志远·魏书·武帝纪》:“是岁谷一斛五十余万钱。"

赏析
    这首七绝作于1918年,朱德时年32岁。
    1917年7月中旬,孙中山在广州宣布“护法”,主张维护《临时约法》。并提出在粤恢复国会,再造共和。这时,企图充当“西南王”的云南督军唐继尧,借滇、川、黔军争夺四川督军职位混战之机,以“护法”为名,对四川大举用兵。此后,川、滇、黔各军首领之间以及川军内部各首领之间,为争权夺利连续发生混战。驻军四川泸州的朱德所部改编为靖国军第二军第十三旅,朱德任旅长,率部卷入这场战争。
    在陷入军阀混战漩涡一段时间内,朱德并没有认识到自己已经成为军阀争霸所利用的工具。他依然感觉自己参加这场战争的目的是为了完成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还一度仍然认为“只有滇军是革命的支持者”,自己“虽然卷在军阀混战的漩涡却终是为了革命在打仗”。“这一场民主革命斗争,自信还是个顽强者”。1917年秋,朱德在泸县云锦山与当地文人名流熊仿文、艾承庥等组织“振华诗社”时,还不忘提醒这些“耆老”们:“定有豪情,宣传革命,如为佳士,有助龙争。”他还写下《题护国岩》诗一首,热情讴歌护国运动,发出要“将土还乡唱凯歌”的呼喊,十分渴望理想中的革命能够早日胜利。然而,在另一方面,朱德又极其希望尽早结束这场战争,因为它给广大人民带来无穷的灾难。朱德对备受战乱之苦的人民和深受战争之灾的国家深表同情和关注。
    此诗就是朱德当时在矛盾心境中所作诸诗的一首。“屹立千年共白头,几经沧海历春秋。”首联,作者就将两块巨石拟人化,让他们以相互陪伴、屹立千年的老人形象出现在读者面前,并想象他们经历了人世间的沧海桑田之变。这一对坚强的恩爱老夫妻,飒飒的狂风不能让他们动心,不能动摇他们厮守的意志。但是,霏霏的细雨,却让他们流下了更多的泪水。那么,看似无动于衷的他们为什么会如此动情、如此流泪呢?原来,他们不是为自己夫妻二人寂寞地守在荒丘而悲伤,乃是因为眼看苍生遭到战争的劫难而心痛难忍。尾联“青山绿水长相伴,难解胸怀万斛忧。”青山绿水,本来是人间之佳景,可是长伴这赏心悦目的美丽景致,却难以排解自己心中量也量不完的愁苦。
    《毛诗序》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言为心声,此诗真实地表现了朱德关心民瘼、心忧天下的人文情怀。这种情怀,既有中国古代著名诗人如白居易、杜甫等人那种对国计民生密切关注,又有孙中山先生所提倡的民生主义的精神。
    此诗最大的特点就是使用了“移情” 的手法。自古以来,文人骚客在诗歌创作中往往赋予自然景物以人的行动性格、生命及思想感情,使自然景物反映出人和社会生活的美。这就是美学所称的诗歌创作的“移情”。移情手法的运用,使得诗中的客观物景充溢着感性生命形态的颤动和美丽,使得诗人眼前景与心中意融为一体,超感性而又不离感性。诗歌之所以会长时期焕发出强有力的艺术魅力,“移情 手法”的巧妙运用功不可没。当诗人惊惶不安或惆怅的时候,他所接触到的自然景观也必然会染上不安定的因素或感伤的情调。如唐代大诗人杜甫生活在“烽火连三月”的乱世,目睹百姓因“安史之乱”而流离失所的处境和长安失陷后“城春草木深”的荒凉景象,因而会产生一种忧虑、悲哀的“心境”。他怀着这种心境来看花,自然而然会产生“感时花溅泪”的移情现象。兼之音信不通,“家书抵万金”,对家中妻子儿女的牵挂和强烈的思念,也会使杜甫内心怀有撇下妻子儿女孤身浪迹宦游的恨别“心境”,这时鸟儿的啼叫也会让他感到心惊,于是产生了“恨别鸟惊心”的移情现象。
    朱德对两块巨石的“移情”,给我们塑造了作者“万家忧乐上心头”的高大形象。放眼天下,故尔站得高;心忧百姓,故尔胸怀大。朱德以己之情,融于诗中,赋予没有生命的石头以人的情感,从而引起读者的共鸣。

打印 收藏

发表评论:

还能输入200字 |

评论列表:


主管单位:朱德故居管理局

主办单位:朱德同志故居纪念馆 朱德铜像纪念园管理所 蜀ICP备1202351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