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景区资讯景区动态

《朱德军事文选》有计划地建设统一集中的后勤体系(后勤工作的作用)

前 言

这是朱德在全军后勤工作会议开幕时讲话的第二、三、四个问题。

(一九四八年十二月二十六日)

后勤工作的作用

后勤工作在小游击队时代有小游击队时代的作用,现在有现在的作用,而且现在的作用扩大了。美国打仗,前方一人后方勤务要七人做,它的作用就等于前方的作用。我们现在还不是那样。

现在的战争是现代化的战争,现代化的战争离开后勤工作去打仗是不可能胜利的,要靠补充得很充足,有计划的运输。因此,就要把后勤的一切工作准备好。准备好了还不行,还要把战争所需要的各种物资按时送到前方,并且还要够用。所以后勤工作能做得很好,我们就一定能打胜仗,不然就堵不住敌人的进攻。德国发动侵略战争,苏联开始也是堵不住,就是这个道理,德国比苏联准备得早一些,它的和平工业老早就转到军事工业方面来了。对旁的国家打仗,也是如此,运输、补充各种战争物资都有计划,把全部的力量放在这方面。所以德国打了波兰打法国,又打南斯拉夫①,这几个国家没有怎样打就降服了,的确堵不住。不用说旁的人堵不住,就这次我们东北的军队进来,傅作义②也堵不住。几百门大炮向一个地方打,怎么能堵得住呢?苏联在德国进攻开始时,虽然有多年的准备,以及后来十八个月的准备,但都不够,所以有一个退却的时期③。这个退却的时期就是准备新的后勤,新的反攻,后来准备好了,就来一个反攻。德国有几百万人的队伍在前方,一方面后勤支持不上,另一方面兵力一天天减少,所以苏联就把他打败了,他撤也撤不掉。苏联的后勤支持得很好,德国的后勤支持不上,撑不住,所以以后就再没有大的力量集中很多队伍来了。

我们说苏联的胜利是一个什么胜利呢?就是后勤准备得好,准备了几十万门炮,有大的,有小的,有打远的,有打近的。不管你远也好,近也好,见方的炮阵地摆上几十门炮,总是发射,前后左右地打,人也打垮了,地方也打烂了,打了这一线,再打那一线,突破一个又一个防线,迂回包围。这个胜利,就是靠后勤、兵工、运输搞得好。苏联那样的运输,连牲口、大车、骆驼都用上了,他用人就少一些,用人抬就很少。

美国的后勤也办得好,它主要由飞机、海船来运输,后勤办得好是它的特长。美国有那样好的运输,美国兵在莱茵河还是打败仗④。他进攻德国的兵也不少,有一百多万,一打就被打垮了。他就叫得不得了,要造炮弹,要造大炮。原因是什么呢?大概是大炮、炮弹也不多,再就是送不及,所以打败仗。

我们中国现在作战考虑不考虑后勤保障问题?也考虑。如果我们没有那样多的人搞后勤,我们就没有饭吃。我们就靠那样多的人支前。敌人就靠飞机送。靠飞机送,他们也不一定完全收到,有时倒被我们收着了。他那样的支前也不行,新式的装备也好,现代化的装备也好,拿在国民党手里就打败仗,拿在旁人手里就打胜仗。为什么呢?他的条件也不坏呀!就是因为他用火车没有铁路,用飞机没有那样多飞机场,用汽车公路很少。所以现代化战争,就必须有现代化的基础设施。他没有现代化的基础设施,所以就用不上。这个条件他没有估计够。另一方面,他认为我们是游击队,枪炮不多,都是破烂家伙,说“你们还能打仗?”又看我们没有工厂。他们不晓得我们会造炮弹,会造炸药。他们不晓得,我们就得了便宜,打到他们头上,他们还不知道,就说是从苏联拿来的,但又找不到证据,当然最后他们也知道了。

注 释

①一九三九年九月一日,法西斯德国进攻波兰,至十月六日最终击败波军,结束战斗。一九四〇年六月五日,德军向法国发动全面进攻,迅速击败了法军和英国、荷兰、比利时等国的军队,迫使法国于六月二十二日停战求和。一九四一年四月六日,德军向南斯拉夫发动突然袭击,十七日迫使南军投降。在这几次战役中,德国凭借其通过多年战争准备而获得的空军和装甲部队方面的优势,实行所谓“闪电战”,迅速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②傅作义,当时任国民党政府华北“剿匪”总司令。

③一九三九年九月,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战争爆发之前,苏联政府为避免单独对德作战和争取战争准备时间,于八月二十三日同德国订立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一九四一年六月二十二日,法西斯德国撕毁条约,对苏联发动了突然袭击。在争取到的这二十二个月的时间内,苏联为备战做了大量工作,但在敌人优势兵力的突然袭击下,苏军在战争初期仍一度严重失利。

④这里指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阿登战役。一九四四年六月,美、英等国盟军在法国诺曼底登陆,迅速解放了法国的大部分领土。同年十二月十六日,德军利用盟军进展过快、后勤供应线拉长的机会,在莱茵河以西的阿登地区发动了大规模攻势,突破了防守薄弱的美军战线,对盟军形成重大威胁。战役延续到次年一月十六日结束,盟军在苏联红军的配合下粉碎了德军的这次反扑。

打印 收藏

发表评论:

还能输入200字 |

评论列表:


主管单位:朱德故居管理局

主办单位:朱德同志故居纪念馆 朱德铜像纪念园管理所 蜀ICP备1202351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