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景区资讯景区动态

朱德:祖国安危人有责 冲天壮志付飞鹏

 

1

◆作品选登
顺庆府中学堂留别
□朱德
    骊歌一曲思无穷,今古存亡记忆中。污吏岂知清似水,书生便应气如虹。恨他狼虎贪心黑,叹我河山泣泪红。祖国安危人有责,冲天壮志付飞鹏。

到大湾
□朱德
    五二年前别六亲,离时笑语记犹真。松青柏翠故乡景,李白桃红大地春。社会一清人享乐,乾坤两造政初新。连根蔓草芟夷尽,好种佳禾不患贫。

◆人物简介
  朱德(1886-1976),字玉阶,原名朱代珍,四川仪陇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和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主要缔造者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

●本报记者 刘洋
  打开家中柜子,拿出一个笔记本,用嘴吹了吹,再用手轻轻拍拍。笔记本虽已泛黄,且封面、扉页缺失,但朱平甚是珍惜。朱平眉宇间,依稀与一个人相似,而这个笔记本就是他赠送的。这个人,就是朱平的三爷爷朱德。因为意义特殊且珍贵,朱平一直珍藏着这个笔记本,隔一段时间就拿出来摩挲一番。到2017年,这个笔记本已经保存57年了。

阔别52年 朱德回乡探亲
  这个笔记本是朱德赠送的,那一年是1960年。
  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的朱德,已74岁高龄,他继续用相当多的精力和时间到全国各地的工厂、农村视察,进行调查研究,对社会主义建设中遇到的问题向党中央提出真知灼见。
  这年3月,朱德在视察山西、贵州、重庆后,和夫人康克清一起回到了离别52年的故乡———仪陇县马鞍场。这是他离乡后第一次回去,也是最后一次回去。他曾前后六次到四川视察,只有这一次回去探望了家乡亲人。
  1960年3月9日,朱德康克清一行从南充出发,乘车沿着弯曲的盘山公路,经过蓬安、营山,于下午3点左右,进入仪陇县复兴区(现复兴镇)。听说到复兴了,朱德笑呵呵地说:“到底是复兴了啊!”车上顿时传出一阵笑声。朱德康克清乘坐的轿车,随后到了仪陇永乐,不久就停在了马鞍场,当晚夜宿马鞍中学。
  第二天吃过午饭,朱德携夫人康克清回到朱家大湾(现马鞍镇琳琅村)。他到生父母墓地凭吊,一没带花篮,二没放鞭炮,只将几根松柏树枝插在双亲坟头,深深地三鞠躬。在母亲墓前,他站立良久,轻声念叨:“母亲,你的孩儿回来了!”
  生母钟太夫人对朱德影响很大。1919年,朱德驻防泸州时,生父母曾到过泸州并于次年10月回乡。由于奔走于革命途中,朱德跟家人失去联系十年。抗战后,朱德跟家人才恢复通信。身体一年不如一年的钟太夫人希望在有生之年见儿子一面,但为了民族抗战事业,朱德未能实现母亲的愿望。1944年2月15日,钟太夫人在家中逝世,此时朱德又因战事无法回家奔丧,于悲痛中写下祭文《回忆我的母亲》,深切怀念母亲的养育之恩。
  朱德在回乡所作的七律《到大湾》中写道:“五二年前别六亲,离时笑语记犹真”。母亲的音容笑貌犹在眼前,只是40余年后母子再“见”已是阴阳阻隔。他久久站在母亲坟前,可是在将自己与母亲在一起的每个场景再忆一遍?
  随后,朱德来到大湾旧居(现朱德诞生地)和柏林嘴父母故居(现朱德父母故居)参观,在父母故居,他会见了在家的亲人———嫂子、弟媳、堂弟、侄子、侄孙等。
  当年已满15岁的朱平,就在朱德会见的亲人之列。
  朱平回忆,三爷爷朱德和康克清跟大家坐在父母故居院子里,身后就是悬挂“人民之光”匾额的堂屋大门。大家吃着广柑、水果糖坐在一起摆龙门阵,朱德还叫堂弟朱代彦坐在自己身边。会见快结束时,康克清拿出绒衣绒裤,送给嫂子、弟媳。朱德给正在读书的侄儿、侄孙辈每人一支笔、一个笔记本,希望他们好好学习,长大后好为建设国家出力。
  从那时起,朱平将笔记本一直珍藏到现在。

匹夫有责 “读书不忘救国”
  走在故乡的土地上,朱德一边跟随行人员交谈,一边浏览着家乡的景致。田野里绿油油的麦浪、金灿灿的油菜花此起彼伏,雪白的李花、粉红的桃花随风飘飞,山坡上青松挺拔、柏树苍翠,生机盎然、春满大地。
  在《到大湾》中,他这样描写回乡途中所见:“松青柏翠故乡景,李白桃红大地春。”
  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人民当家做了主人,整个社会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他感慨“社会一清人享乐,乾坤两造政初新”。
  1886年12月1日,朱德诞生在马鞍场的朱家大湾的一个佃农家庭,因为家人想培养出一个读书人来“支撑门户”,6岁时,他被送进私塾读书。受老师席聘三的影响,朱德“晓得做‘富国强兵’的事,没知识不行”,萌发了朴素的爱国主义思想,有意识地关心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和命运。
  1906年春天,在席聘三的帮助下,朱德考入南充县官立高等小学堂,一学期后的当年秋季,他又顺利考入顺庆府官立中学堂。顺庆府官立中学堂就是现在南充二中的前身,南充二中至今还保存着朱德当年读书的教室,这栋清代建筑,门楣上挂着“朱德读书室”的牌匾。目前,顺庆区计划维修读书室,2017年6月底,中央文献研究室还专门来人进行指导。
  南充求学之行,是朱德的第一次远行。这次远行,他踏出了人生第一步。踏出这一步,朱德想改变自己的命运,但谁也不曾想到,这一步将改变中国。
  这两所新学堂的老师,有一部分人思想比较进步,前者的监督(校长)是张澜,后者的监督先后由张澜、刘寿川担任。这两位校长,都曾在日本留过学。朱德非常喜欢上他们的课,课余时间也常向他们请教。刘寿川不仅讲日本“明治维新”,还从日本带回理化仪器和幻灯片,以及制作肥皂之类的科技书籍,这一切让朱德大开眼界。张澜上课时,经常给学生讲:现在要亡国灭种了,要牺牲性命,去救国家。
  张澜、刘寿川的民主革命思想深深影响着朱德。南充,成为他思想发展的第一个重要转折点。
  在“强身救国”“教育救国”思潮的影响下,朱德决定到成都求学,以求得更多的知识,扩宽自己的视野。1907年初,朱德借到四五十块银元,只身一人徒步到了成都,考入四川通省师范学堂附设的体育学堂。
  临行前的1906年底,他写了一首《顺庆府中学堂留别》,告别同窗好友戴与龄。在想到历朝历代的兴衰存亡、现实的黑暗时,朱德与好友相互勉励,在祖国危难之际,“书生便应气如虹”,“冲天壮志付飞鹏”。此时的朱德,满怀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气。

投笔从戎 寻求救国救民道路
  一年后,朱德以优异的成绩从四川通省师范学堂附设的体育学堂毕业。此时,刘寿川已回到仪陇任县里的视学。
  1908年,受了两年新式学堂教育的朱德,在老师刘寿川的推荐下,回到仪陇县立高等小学堂(仪陇县金城小学前身)当体育教习兼庶务。抱着科学民主的思想“教书救国”,朱德既树木又树人。在校园里,他亲手栽了桂花树、皂角树;与新应聘来的教师积极提倡新学新办,大胆向学生灌输新文化、新思想。
  但朱德等人此举遭到守旧势力的排挤和压迫。尝到封建社会的腐朽和黑暗,他觉得“教书不是一条出路”,教了一年书后,毅然辞去了教师职务。
  这一次,他瞒着家人,决心到云南去,打算报考军校,从军救国。
  1909年春节刚刚过完,他只身一人步行到成都,和同学一道,徒步从现四川乐山、宜宾进入滇境,再经云南昭通、会泽,长途跋涉70余天,在4月间到达昆明。
  这一次远行之后,直到52年后才回来。
  1960年3月10日,带着对亲人深深的眷恋之情,朱德离开大湾老家,来到仪陇县当时的县城金城镇。在金城小学,当年的教室和宿舍依旧,手植的桂花树、皂角树枝叶繁茂,他高兴地跟学校师生在桂花树下合影,并为学校题词:“为共产主义培养新人!”
  1909年临行之前,他向刘寿川等人话别:“志士恨无穷,孤身走西东。投笔从戎去,刷新旧国风。”投笔从戎的朱德,在云南陆军讲武堂里刻苦好学、成绩优秀,成为广大学生的模范。在孙中山民主革命思想影响下,朱德加入同盟会,并追随蔡锷,参加护国运动、护法运动,践行“从军救国”的志向。
  护国运动、护法运动让朱德看到了与他愿望相背离的另一种局面,他开始寻求新的救国道路———他远涉重洋,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人生翻开新的篇章。
  52年,半个多世纪,回到老家时,朱德从军救国的志向已经达成。对于故乡,朱德是游子,不论走到哪里,根都在南充、在仪陇。

打印 收藏

发表评论:

还能输入200字 |

评论列表:


主管单位:朱德故居管理局

主办单位:朱德同志故居纪念馆 朱德铜像纪念园管理所 蜀ICP备1202351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