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田园诗是中国古代诗歌中的一个重要种类。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诗人们亦钟爱创作山水诗,他们热情讴歌祖国的大好河山,寄寓自己的革命志向与乐观情怀。朱德的山水诗就是其中的典范。
匠心描绘祖国美景
朱德热爱自然,常以质朴、清新的笔触去刻画祖国的山水美景,对古代山水田园诗风多有承继。
他于1918年率部在四川泸州剿匪时,曾创作《军次云谷寺晓行书所见》(二首),如其一云:“翠叠层峦曙色融,如珠晓露滴梧桐。浮屠矗峙浮云外,古刹深藏古树丛。风漾田波翻碧绿,日烘榴火闪新红。天然一幅佳图画,费尽苍天点缀工。”这首诗描写的是泸州云谷寺附近的山林田地之晨景,有曙光映照下的叠翠山峦、梧桐树上滴落的露珠、被风吹动的田地绿苗以及树上火红的石榴。全诗声色兼备、动静结合、诗中有画,颇有王维之风,字里行间洋溢着诗人陶醉在美景中的怡然自乐之情。
此类代表还有《上东山》《登西湖南高峰》两首诗,生动刻画了他于1960年间陆续登上贵阳东山和杭州南高峰时所见美景。《上东山》云:“登峰直上画楼台,春色满城眼底开。四面青山围屋海,花溪绿水向东来。”此诗描写形象,别具匠心,“直上”一词展现了东山的陡峭,“画楼台”喻山色美如画,“青山围屋海”以动写静、惟妙惟肖,“绿水向东来”显得颇有气势。《登西湖南高峰》云:“登上南高峰,钱塘在眼中。回首西湖望,江山锦绣同。”这首五言绝句有着身临其境的空间感,远近高低各种角度展现作者所见的锦绣山水,末句情感进行了升华,扩大为歌颂祖国大好河山,凝练的语句中蕴含着深厚的爱国之情。
集中抒发革命情怀
朱德的山水诗在描绘山水美景时,有着明显不同于古代山水田园诗的特点,更注重借景抒发自己的革命情怀。
他在护国战争时期的革命志向,可通过1916年创作的《五峰岭题诗》来感受。《五峰岭题诗》云:“泸阳境内数名峰,绝顶登临四望空。立马五峰天地小,群山俯首拜英雄。”此诗风格雄放、豪情万丈,妙笔突显了包括作者在内的护国英雄们的伟岸形象,登顶的那一刻,仿佛“群山”都在向这些革命将士致以崇高的敬意。与此同时,“绝顶登临四望空”一句又抒发了将士们的博大胸怀,表现出无惧一切敌对势力的坚定、乐观的革命志向。
第一次护法运动后,他的革命情怀以其写下的《苦热》(五首)为代表来集中抒发。如其一云:“雨后朝朝上晓峰,登高缓步气从容。三官寺外炊烟澹,百子图中曙色浓。滚滚长江嗟远逝,茫茫大野喜云封。伏中炎热人何苦,心冷如何苦到侬。”这首诗借描写泸州忠山附近的美景反衬出诗人心中的“炎热”“苦”及“心冷”,深刻表达了他对于军阀混战时期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人民的关怀之情。
抗日战争时期,在率领八路军与日寇转战太行山时,他于1939年春天写下了著名的《太行春感》,诗云:“远望春光镇日阴,太行高耸气森森。忠肝不洒中原泪,壮志坚持北伐心。百战新师惊贼胆,三年苦斗献吾身。从来燕赵多豪杰,驱逐倭儿共一樽。”此诗借景抒情,本该是百花争艳的春天,太行山却是“镇日阴”,喻当时的革命形势严峻,外有日寇侵略,内有国统区阴暗的政治形势。但“太行高耸气森森”,喻革命将士们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气势。颔联、颈联则歌颂了将士们坚持革命的雄心壮志与不朽战绩。尾联表达了把日寇赶走的坚定信念与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新中国成立后的名篇《游七星岩》集中反映了革命家的高尚品德。这首诗作于1959年朱德巡视广东时,在游览了当地名胜七星岩之后,他有感而发,诗云:“七星降人间,仙姿实可攀。久居高要地,仍是发冲冠。开心才见胆,破腹任人钻。腹中天地阔,常有渡人船。”此诗巧妙运用双关。首联以神话传说描写七星岩,美得仿佛不真实。颔联“发冲冠”,既比喻七星岩上草木葱茏,又暗喻无产阶级革命家为革命事业而“怒发冲冠”。颈联的“开心”“见胆”“破腹”,既比喻岩洞内的景致,又暗喻革命家胸怀坦荡、光明磊落。尾联既比喻洞内可游船赏玩,又暗喻革命家度量宽大,“宰相肚里能撑船”。
《游闽江》《游鼓山》则集中表达了在国民党意欲反攻大陆的时代背景下,革命家对于国防安全的关心。这两首诗皆作于1961年他巡视福建时,《游闽江》云:“四面青山绕福州,闽江三歧终合流。老小同舟欢共济,谆谆细语话家仇。”“终合流”“同舟欢共济”“话家仇”体现了军民携手共同对敌的壮志。《游鼓山》云:“鼓山高耸闽江头,面貌威严障福州。纵有台风声猖獗,从来不敢到闽侯。”此诗以豪迈之风表面描写鼓山的高峻与威势,实则喻国防部队的凛然气概,“台风”则喻国民党虽“声猖獗”,但其反攻大陆的计划是不会得逞的。
强烈寄托美好希冀
朱德的山水诗还有一个重要特点,即诗中反映了新中国建设事业所取得的成就,强烈寄托了他的美好希冀。这些诗歌语言朴素、风格豪迈,饱含着革命家的壮志雄心,不仅能够带领人民取得革命的胜利,而且坚信能够建设一个美好的新中国。
《过五指山》《上白云山》分别展现了当时海南、广东的建设成就。1957年1月朱德视察海南时,游览了有“海南屋脊”之称的五指山,乘兴写下了《过五指山》,云:“深山建公路,崎岖使之平。幽谷多俊秀,草木尽峥嵘。奇峰名五指,溪涧泉水清。花鸟鸣得意,那知秋与春。车过村落地,老少夹路迎。语言虽不通,笑貌传感情。夜宿自治州,同志畅谈心。民族欣解放,迁移出山林。”这首诗如同诗史一般,依次描写了深山基建所取得的成就、山色美景以及自治州人民对党的热情拥护,表现了当时在党的领导下,国家建设逐步推进,人民生活日益幸福。2月,他又登上广州白云山,作《上白云山》云:“白云山上白云深,雨后春光一色新。珠江两岸琼楼现,净扫门庭迓国宾。”此诗第一句交代了白云山得名的原因,第二句“一色新”既描写雨后山色一切都很清新,又暗喻后两句内容中国家建设之“新”。第三句描写珠江两岸增添了很多漂亮的新建筑,展现了当时国家建设所取得的成就。最后一句又寄托了诗人希望这里进行对外开放的意愿。
《登西湖北高峰》不仅展现了当时浙江的建设成就,还强烈寄托了他对于新中国建设事业的美好希冀。1961年,他视察浙江时登上杭州西湖的北高峰,作《登西湖北高峰》云:“登上北高峰,海拔三百三。缓行一时半,二次到顶巅。西面看天竺,北望有莫干。南对南高峰,东看大平原。西湖在眼底,灵隐在膝前。吴山与玉顶,四面山相连。钱塘到龙井,公路一小圈。十年植花木,盛装此湖山。十年修公路,大圈套小圈。十年勤培养,天堂逊人间。”这首诗前四句叙述了北高峰的高度及登山历程。中间八句描写了登山后四周眺望所见景致。最后八句描写了经过新中国成立后十年的建设,此地已是花木葱茏、交通便利,一切美不胜收。虽然古有谚语云:“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但是在朱德看来,如今建设形势一片大好的杭州乃至全国,即使是真正的天堂恐怕也要略逊一筹了。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