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景区资讯景区动态

【朱德诗词】 顺庆府中学堂留别

 顺庆府中学堂留别

骊歌一曲思无穷②,今古存亡忆记中。

污吏岂知清似水,书生便应气如虹。

恨他狼虎贪心黑,叹我河山泣泪红。

祖国安危人有责③,冲天壮志付飞鹏④。

[注释]

      ①顺庆府、中学堂:清代顺庆府治在南充,大致辖今四川省仪陇县以南,岳池、广安、邻水以北地区。1913 年废。1906年,朱德考入顺庆府中学堂,同年底离校去成都求学。

      ②骊歌:告别之歌,即“骊驹之歌”的省称。《骊驹之歌》是《诗经》逸诗篇名。据《汉书.王式传》: “客歌《骊驹》,主人歌《客毋庸归》(按:即客不用归)。”《骊驹》全诗是:  “骊驹在门,仆夫具存;骊驹在路,仆夫整驾。”唐朝诗人李白《灞陵行送别》: “正当今夕断肠处,骊歌愁绝不忍听。”故骊歌就是告别之歌。

      ③祖国安危人有责:化用明末清初顾炎武《日知录.正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即后人概括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④飞鹏:即大鹏。《庄子.逍遥游》:“北冥有鱼, 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鲲鹏往往象征着志向高远。

    这首七律作于1906年底,朱德时年20岁。1906年的中国正处于风雨飘摇的封建社会。大清王朝已经走向衰落、中国在经过鸦片战争以后的历次反侵略战争的失败以后,复经历了国内洋务运动和变法维新的失败。  1904年2月-1905年9月,帝国主义为重新瓜分世界、争夺势力范围而主要在中国东北进行的一场强盗战争:日俄战争,更是让中国人真切感受落后就要任人宰割的悲剧命运。在此之前的1896 年,正值中国在甲午战争中失败后的第二年,10岁的朱德到马鞍场席家碥席聘三先生的私塾就读。席先生既传授中国传统文化,又有意识地引导朱德研习新学。朱德学习刻苦,成绩优异,学业有很大的进步。他考过秀才,通过了县试、府试,只差最后一关四川学政的考试了。1901年(光绪二十六年),清政府下诏实行新政,规定各府、直隶厅、州设立中学堂,各州县设立小学堂,省属书院改为大学堂,府、直隶厅属书院改为中学堂,散厅、州、县所属的书院改为小学堂; 1905 年(光绪三十年)9月2日,清政府宣布了一件震惊社会的举措:废除科举。科举的废除,本来断绝了多少读书人的希望,但也给渐渐长大的朱德提供了一个到顺庆府中学堂正规学习新学的机会。这样,朱德眼界大开,对社会、对人生,有了新的认识。

    这首诗就是朱德1906年底离开顺庆到成都求学、告别同窗戴与龄之作。首联“骊歌一曲思无穷,今古存亡忆记中”,作者开篇即点明题旨“留别”。与同窗好友离别之际,年轻的朱德不是想到个人前途的黯淡,而是闪现出历朝历代的兴衰存亡。颔联、颈联以污吏不知“清”与书生应该“气如虹”恨狼虎贪心与叹河山泣泪两相对应,写出了社会的黑暗与龌龊。尾联“祖国安危人有责,冲天壮志付飞鹏”取“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之意,以飞鹏自喻,和同窗相互勉励,复归之于“留别”的题旨。全诗于沉郁中表现出豪气,显见作者的胸襟。具体的写法上,中间两联纯粹议论,却议论风生,于议论中表现出一种沉痛。

    我们不妨看看与朱德同时代的伟人毛泽东和周恩来青少年时候的诗作:

独坐池塘如虎踞,

绿荫树下养精神。

春来我不先开口,

哪个虫儿敢作声。

    这首七绝《咏蛙》诗,表达了时年17岁的少年毛泽东“万里江山我为主”、立志扭转乾坤的宏伟志向和抱负。

极目青郊外,

烟霾布正浓。

中原方逐鹿,

博浪踵相踪。

    这首五绝《春日偶成》,写出了时年16岁的少年周恩来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忧虑。

    也许,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时势造就英雄,英雄也在改变着这个世界。读伟人青少年时代的诗,让我们看到他们对腐朽社会的猛烈批判,看到他们以天下为己任的壮志豪情。朱德这首诗浅显易懂,充分表现了青年朱德对亲密友情的珍重,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对祖国安危的关切。努力读书的同时积极关心国事,就使得作者有别于古代死读古书的呆子。这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留给我们的启示。

 

打印 收藏

发表评论:

还能输入200字 |

评论列表:


主管单位:朱德故居管理局

主办单位:朱德同志故居纪念馆 朱德铜像纪念园管理所 蜀ICP备12023514号-1